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学校新闻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之十一】机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学院):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创新实践育人新模式

编辑:何夏添        预审:         终审:         添加日期:2025年09月30日 08:55       点击:

编者按: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池州学院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学校在校园网和官微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栏,持续推送各单位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的特色做法与工作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机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学院)作为学校工科领域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学院现有在校生2000余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9.52%,博士比例达46.67%,拥有硕士生导师13人,安徽省模范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省级人才6人,“双能型”教师占比约47%,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且其教学改革项目获省级“四新”项目立项。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等常态化机制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严格落实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等关键环节强化政治把关。近年来,学院党委获批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校级样板支部1个,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校级微党课一等奖1项、党员教师获校级以上荣誉6人次,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五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8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主编校本特色教材8部。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获省级教学竞赛奖5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奖项2项。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明显,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专利100余项,劳模创新工作室获省级命名。

推进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创新

依托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学院平台,学院与多家半导体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全面推行“双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面向半导体产业紧缺人才需求,开设“半导体器件制造与应用”微专业,相关成效获《人民日报》关注并报道。作为安徽省首批“一试三证”产业工程师职称评审试点单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强化实践育人,突出育人实效

为系统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打造了“课程夯基、创新赋能、项目实战”的三级竞赛体系。通过深度融汇“师生共研”模式,贯通“以赛促教”机制,强化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与挑战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近五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恩智浦杯”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学科赛事,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4项、省级奖项260余项,获奖成果覆盖机械设计、智能制造、电子工程等10余个领域。众多学生凭借竞赛磨砺的硬实力,成功进入知名企业的核心研发团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学院以竞赛为纽带,协同企业、科研机构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平台,实现多方共赢,为工科人才培养树立典范。2025年9月,学生团队用3个月时间造出微缩高铁,受到中央电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未来,机电工程学院(半导体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与教学改革,努力打造特色鲜明、内涵扎实的高水平工科人才培养高地。

(供稿:机电工程学院袁力/编辑:袁梦成、王敏/审核:许卫兵、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