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努力答好“教育强国建设,池州学院何为”的时代答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上下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坚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深入开展自评自建工作。学校在校园网和官微开设“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专栏,持续推送各单位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的特色做法与工作成效,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池州学院体育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立足池州本地生态康养、文旅体育等资源优势,紧扣“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对体育人才的新要求与体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体教融合”为核心路径,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实践育人中深耕特色、厚植内涵、突破创新,构建起“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体育特色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懂运动技能、善服务实践,兼具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体育应用型人才。
党建领航铸魂:深耕立德树人,打造“三维协同”育人样板
体育学院党委以思想建设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党建赋能发展”理念,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体育人讲体育故事”主题党课、红色体育文化实践等活动,推动理论学习与学院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引领—课程跟进—学工融合”三级工作机制,教工支部创新“党建+课程思政”模式,开发《短兵》《射艺》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女排精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课堂;学生支部以“志愿服务+专业实践”为载体,组建党团共建服务队,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
近五年,学院扎实推进党建与思政融合,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岳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17年扎根大别山服务,“星星树特殊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帮扶自闭症儿童,两项活动获多家媒体报道。1名教师(林宏牛)获评“安徽省教学名师”,形成党建引领、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

内涵建设提质:聚焦体教融合,构建特色育人体系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核心、体育硕士点申报为目标,从专业布局、教学改革、平台建设、师资培育四方面发力,打造“学科有支撑、教学有特色、实践有保障”的育人体系。坚持立足于地方应用型院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依托安徽省一流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省级传统专业提升改造项目(休闲体育),以“思政引领、校企协同、数智赋能”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并深入实践了地方应用型高校“1+N”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专业特色建设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95%,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为学科层次升级奠定基础。
学院构建“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大一、大二以俱乐部形式开展足球、篮球等必修课教学,夯实运动技能;大三、大四通过“自主锻炼+体质测试+竞赛/志愿服务”完成学分,实现体育教育全周期覆盖。同步探索“技能习得—教学实践—社会服务”递进式培养路径,如学生掌握八段锦等技法后,通过“导师制”“助教制”指导校内师生,形成“习武修德健康圈”,相关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建设方面,开发“运动项目思政元素图谱”,在八段锦教学中融入“阴阳调和”思想,团队项目中渗透协作精神;《短兵》获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射艺》《健身气功》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校级一流课程15门。
建有400㎡体质健康促进中心(配12套物联网体测设备)及体育馆、400米田径场等30余处运动场地,可满足20余项教学需求;与圣巴(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18家长三角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联合池州市教体局建成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形成“校内实验室—校外基地—社区平台”三级实践体系。同时,学院获批省级“休闲康养现代产业学院”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新文科改革实践”项目,建成校级重点学科“体育”与“体育康养”微专业,实现实践教学、产教融合与微专业培养的衔接,精准对接长三角康养产业需求。

现有教职员工57人,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高级职称占比42.3%),博士12人,“双能型”教师30人,国家级/一级裁判员12人;师资队伍包含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培育教学创新团队2个,评选教书育人楷模2人、优秀教师1人、教坛新秀2人。教师兼顾教学与科研:主持纵向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5项),横向项目4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56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75篇,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专著3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实践育人增效:突出德技并修,彰显育人成效
学院紧扣体育专业特色,以“立其品、强其技、健其体、育其心” 为导向,将 “五育并举” 融入培养全流程,通过 “竞赛砺技、实践赋能、服务铸魂”,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协同提升。
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将竞赛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5项(国家级25项)。近五年,学生获国际级奖项3项(2024年亚洲大学生武术锦标赛1金2银)、国家级奖项40余项(2024年全国大学生轮滑锦标赛1金1铜等)、省级奖项70余项(2022年安徽省运会高校部啦啦操一等奖等);轮滑队、武术队、游泳队成为特色团队,2023年全国大学生轮滑锦标赛获2金4银2铜,2024年省学生体育联赛啦啦操获集体花球第二名,彰显培养质量。
连续17年开展“岳西暑期社会实践”,累计派出师生150余人次,惠及山区儿童近1000人;与池州市星星树康复中心共建帮扶机制,开发“运动康复五感训练法”,近五年开展融合体育活动20余场;开放体质健康促进中心提供健身指导,学生社团“快乐体育一小时”支教累计服务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平均就业率超95%,就业区域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主要就职于体育培训机构、社区体育服务中心、中小学等单位;多名学生考入上海体育大学等院校深造;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或应征义务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评价良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持续提升。

站在新起点,体育学院将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体育硕士点申报为抓手,深化“以体育德、以体育心、以体育智”实践,强化师资建设、科研创新与平台拓展,推动“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产融合”向纵深发展,为新时代体育事业培育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供稿:体育学院/编辑:王敏、袁梦成/审核:汪海滨、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