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洋,男,池州学院机电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电路分析”“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电力电子技术”“DSP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功率电子变换、新能源并网发电、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6篇,CSCD论文1篇;主持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项、50万元横向课题1项,参与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主持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让前沿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学校依托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利用网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背景和行业需求。”刘传洋介绍道。在他看来,教材上的经典理论是“骨架”,但若没有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作为“血肉”,学生很难体会到知识的生命力和价值。他与胡成平、乔勇刚、钱子阳、张义等共同建设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贴近工业实际的环境中开展学习与研究。

他说“要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能力”,通过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帮助学生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这样“学生不仅能听懂课程知识,还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并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
他所践行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构成了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闭环。科研为教学提供前沿素材,而教学中的互动反馈又为科研注入新活力。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屡获佳绩,其中,学生钱子阳、陈士博等屡获国家级竞赛大奖,这些成绩正是其“实践与现实需求相结合”育人理念的生动印证,充分展现了高校在培养创新型实践人才方面的扎实成效。
“让技术落地,服务社会发展”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刘传洋认为,教师应主动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将其转化为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在选择专利研发方向时,他始终注重协同创新,有效平衡学术探索与企业技术需求。“我会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学术前沿相结合,”他分享道。这一理念成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实现了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他的核心研究方向——基于红外图像和深度学习的输电线路视觉检测与发热故障诊断,精准对接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展战略中的迫切需求。“传统人工巡检面临地形复杂、效率低下且存在高空作业风险等问题。”刘传洋解释道,“我们的研究,就是希望通过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设备,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实现高效、精准的自动化巡检。”谈及选择这一方向的契机,他归功于导师的深远影响。“导师在电机工程图像领域的研究启发了我。他常说:‘让技术落地,服务社会发展。’”2024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上的论文荣获“高影响力论文”奖,该研究系统综述了深度学习在输电线路视觉检测中的应用,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结合。
“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
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还是硕士阶段,我都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刘传洋说。本科阶段主要是通过课程实验、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打基础。他鼓励学生进入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自主选择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初步研究。硕士阶段则进一步强化科研思维、论文写作和团队领导能力的综合培养。

“我会在备赛中强调基础训练与系统学习,确保学生在获得竞赛成绩的同时,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注重通过竞赛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挑战的心理素质。这种教育理念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竞赛获奖和专利上,更体现在学生们的长远发展中。那些曾经泡在实验室里的学生,如今许多都已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骨干。他们身上所烙印的严谨、求实、创新的工科精神,正是刘传洋教育理念的最佳注解。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青年学生,他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鼓励同学们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积极参与实验和项目,培养动手能力、耐心和专注力。“只有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从课堂理论讲解到实验室技术攻坚,从竞赛场上的精心指导到企业车间的成果转化,刘传洋生动诠释了一名工科教师的双重使命。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通过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推动产业技术升级的引领者。他的探索之路,正是“以科研反哺教学,用实践点亮课堂”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为新时代工程教育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本。
(供稿:王敏、学生记者郑秋月、朱彤彤、龙欣琪/编辑:袁梦成/审核:刘胜、汤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