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始建于1986年,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OBE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特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把“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师范办学有成效、有活力、有特色。

人才培养:全面发展显成效
地理科学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较好。近四年,地理科学专业平均第一志愿填报率达94.75%,平均毕业生就业率为94.98%,2023年毕业生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获学校就业质量考核优秀等次。高志愿填报率体现了专业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高就业率则证明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毕业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受到青睐,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成为用人单位的得力助手。
学科竞赛是学生们展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舞台。在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安徽省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等赛事中,学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教学设计和精湛的教学技巧,展现出新时代地理师范生的风采,学生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一、二、三等奖16项。能够继续深造是学生们扎实学习专业知识的有力见证。2016年以来,160余名学生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录取院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专业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学科教学(地理)等多个方向。
毕业生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都术才荣获安徽省最美教师,胡跃新任池州市第八中学校长,王吉星在福州市第十一中学任高级教师,黄家盛任阜阳市委党校副校长……他们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仅为母校赢得了声誉,也为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学弟学妹们努力奋进,追求卓越。

师资力量:乐教善育有活力
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理科学专业拥有教授2名,博士14名,教授、博士占比达48.5%。教师多毕业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学术背景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成果丰硕。
教学改革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们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研究,近年来主持10项省级教研项目。其中,张乐勤教授主持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池州学院钱学森师范学院运行机制为例”荣获省级重大教学研究项目,且结项等级为优秀。李琼老师在安徽省第五届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理科组一等奖,充分展现了教师们良好的教学水平。2019年以来,教师们在《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煤炭高等教育》等刊物发表23篇教研论文,内容涉及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等多个层面,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核心特色:四位一体提质量
宽基础、厚师德、强技能、重实践“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特色,通过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在宽基础方面,注重夯实学科基础,强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强化学科融合交叉,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多媒体教学等课程,促进地理学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此外,加强人文地理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和谐共生的观念,提升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厚师德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涵养学生的高尚师德师风。将师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分享教育经验和师德故事;开展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正反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榜样示范,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参与支教、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师职业的崇高,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强技能方面,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通过定期的普通话培训、板书练习、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水平;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线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资源开发的能力;开展教学技能竞赛,组织说课、微课、教学案例等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赛促练,提升教学技能。
在重实践方面,建立“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与池州市多所中小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和实习机会。学校配备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到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学生细致的建议,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除了教育实习,学校还充分利用池州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赴九华山地质公园、大王洞、牯牛降、升金湖等地进行户外考察,让学生增强对地理要素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与中小学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了解基础教育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邀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师范生培养,举办讲座、指导就业实习等,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UGS合作:协同育人强内涵
UGS合作是提升专业内涵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政府与中学的协同努力,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方面,学校积极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为中小学教育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配资源,促进双方有机结合;中小学则为学校提供真实的教育场景和数据,助力我校优化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学校与中小学共同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课程标准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小学在实践中检验课程效果,并及时反馈改进意见,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培训、研修和学历提升机会,增强其专业素养;政府通过政策激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UGS合作,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在科研与创新驱动方面,学校与中小学联合开展教育科研项目,共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UGS合作中的创新实践;中小学通过参与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UGS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未来,地理科学专业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地理师范专业人才,在地理教育领域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供稿:宣传部袁梦成/编辑:刘胜、周庆庆/审核:张乐勤、汤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