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报修热线:2745008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百舸争流 奋楫者先】王丹:深耕细作做好“融”字文章

发布日期:2025-04-03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zqq      审核:      发布:      点击:

王丹博士,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MDPI出版社期刊、Tourism Review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致力于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及旅游品牌研究,在Sustainability、Agricul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SSCI5篇、SCIE5篇、Scopus2篇。

文旅融合:于细微处挖掘融合元素

王丹在酒店管理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硕士与博士阶段均在高雄餐旅大学度过。彼时,中国台湾地区的旅游和酒店行业发展相对成熟,匠心文化渗透在各个环节。当地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旅游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文化的挖掘精神深深感染了王丹。

王丹在Agriculture期刊上发表论文

“文旅融合,关键在‘融’字。”王丹说,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她明白,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相加,而是涉及旅游产品、酒店服务等多个层面的深度融合。王丹跟随导师参与横向和纵向项目,与来自东南亚的同学深入交流,了解文旅融合研究中的差异点和侧重点,这使她对文旅融合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入职池州学院后,王丹全身心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研究活动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期刊论文2篇、Scopus收录期刊论文1篇。

服务社会:知行合一拓宽育人视野

王丹积极参与地方发展培训项目和横向课题研究,将专业知识与地方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她深入调研,结合区域特色和实际问题,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参与青阳县资源普查横向课题时,王丹深入当地与居民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地方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参与这些培训项目,能让我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帮助地方解决问题,同时也能从实践中获取新的研究思路。”这段经历加深了她对地方文化和资源的了解。

王丹参与地方发展培训项目

从理论知识的钻研到实践领域的深耕,从课堂的传道授业迈向产业一线的探索,王丹秉持着知行合一的学术品格,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王丹深知,高校在文旅融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承担着为地方发展培育专业人才、提供科研支撑的重任,高校教师也要努力搭建起产业发展与学术研究之间稳固且通畅的桥梁。对此,王丹满怀信心,以满腔热忱持续探寻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她巧妙地将实际案例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了解行业动态以及地方发展需求,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进阶科研:夯实基础助力人才培养

“国际会议是科研人的‘瞭望塔’和‘交流站’,是科研人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能让我们及时了解国际旅游研究的前沿主题和科研方法。”近三年,王丹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多次亮相,多次参加TTRA APac、IJCHT、APacCHRIE、APTA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累计完成19次国际学术报告。会议期间,王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并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借助与期刊主编、编辑的交流提升研究层次和论文质效。

万事开头难。王丹的第一篇科研成果也经历了“千锤百炼”。“那篇论文被拒了三四十次,过程十分艰辛,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面对孤独和调节情绪。” 她说,科研就像孕育生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分看重结果。“科研不止于撰写论文,它更是做人与做事的结合。特别是社科类研究领域,与人打交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真诚、踏实、执着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做出有价值的学问。”

王丹为学生授课

王丹深知文旅行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文旅行业需要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情商、强观察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 她常以自身实习经历鼓励学生。曾在海峡两岸分别有过实习经历的她,不在意薪资和岗位,一心只为锻炼自己,在实践的磨砺下,她迅速成长,对人和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她希望学生自尊、自爱、自强,将文旅事业视为一种文化去培育和传承,在有温度的服务中展现主动性和思考力,成为有担当高素质的文旅人才。

(供稿:宣传部周庆庆,学生记者郑秋月、朱彤彤/编辑:袁梦成、周庆庆/审核:王文广、汤文益)